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第3回) 大脑最后的特异化与神经发生期间的偶发事件究竟有多少联系,这是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以往的假设认为增生的神经元有多重潜质,它们最终表现出的特性决定于遇到了怎样的靶物质以及与其它神经元的相互作用。近来更多的学者认为遗传机制在皮质发育早期起了重要作用。如Rakic认为在脑室周围增生区存在着指定空间的“增生单位”,其实质就是遗传物质决定的关于皮质局部解剖的“原始图”。他的“放射性单位假设”进一步指出增生单位由多组干细胞组成,后者被在45天时形成的胶质隔所分隔,在以后的85天中增生单位继续生成新一代的神经元,并放射性地移动形成空间定义的个体发育柱。柱中新的神经元分化成皮质神经元型,而一些柱则分化成皮质细胞结构区。根据这一假设,皮质表面的面积与增生单位的数目有关;皮质细胞结构区的大小是增生单位的数目决定的,即按遗传规划产生几柱神经元,继而形成结构区;皮质的厚度与个体发育柱的大小有关(如神经元数量来自增生单位的干细胞)。举例而言,罗猴的17区(皮质视觉区)由近三百万个个体发育柱的神经元所组成,这是根据由遗传因素决定的17区前体区的脑室周围原始图,由三百万个增生单位产生的。尽管这一假设有趣而富于启发性,但有关遗传原始图和指定空间的脑室周围区的增生单位理论似乎过于还原。最近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的数据能描绘脑室周围干细胞的移动目标图,表面它们最后的空间位置并不如假设所预测的那样是经特异规划的。 尽管放射性单位假说几乎无懈可击,但在理解皮质发育的进化方面、在识别皮质区域性特异化调节的早期因素方面、以及在理解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皮质发育异常方面都显得含义过广。这一假说提出皮质在发育中的扩张是借助增生单位数目的系统发生性的增长而完成的。它正确地预言了由于增生单位产生的神经元世代的数目是相对恒定的,皮质各区域的厚度却稍有不同。这实际上是哺乳动物中各种类间的差异。另外,放射性动物假说还预测了细胞增生时发生异常的时间所产生的作用。发生于45天以前的变异会影响增生单位的形成,并使其数量减少。结果是皮质面积减少,或脑部缺脑回。这一异常与精神分裂症无关。发生于45天以后的变异影响与某一特别的个体发生柱有关的干细胞分裂的数量(如每柱的神经元数量)。这会导致皮质变薄,并可能形成异位神经元,两者均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由于最终的神经元表现型和皮质神经元的层性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在个体发生柱上产生的时间,所以异常妊娠,根据发生的时间,可能选择性地影响皮质神经元的特异群体。比如中止于深层的新皮质神经元比浅层的形成早;内鼻神经元的产生早于脑下脚的神经元。可以想象,这一发生时间上的差异是以下所述的特异神经病理学发现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