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第7回)
论坛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公告栏
清晨曙光初现,
幸福在你身边;
中午艳阳高照,
微笑在你心间;
傍晚日落西山,
欢乐随你每天。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第7回)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第7回)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化学理论
现已公认的观点是,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学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假如遗传因素决定了精神分裂症的某一成分,那么它应该有可识别的生化基础。一些化学药物通过与特殊神经递质相互作用来加重或减轻疾病的症状就是有力的佐证。精神分裂症的生化假说颇多,但大多数的研究旨在寻找精神分裂症和脑部的下述三方面异常的关系:单胺机制、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神经肽。
单胺机制与精神分裂症
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单胺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单胺假说提出,上述每一种单胺以及它们共同的降解酶,单胺氧化酶均与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有关。
多巴胺
经典的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与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功能过度有关。这一观点作为精神分裂症主要的神经化学假说已持续了三十多年。它起源于两方面的依据。第一,苯丙胺和其它的多巴胺释放药能使正常人产生类似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第二,不同化学类型的神经阻断剂均能抑制体外多巴胺所致的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并能取代高度亲和性的配体与多巴胺受体结合。另外,一些临床药物疗效的试验也给予这一假说以有力的支持。然而脑脊液中高香草酸(多巴胺代谢的主要终产物)的浓度并未提示精神分裂症脑部多巴胺的降解增加,尸体脑多巴胺浓度的研究结果更是模棱两可。1983年,Reynold等人提出,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杏仁核多巴胺浓度比右侧杏仁核高。多巴胺浓度在左、右两侧杏仁核的不对称性在对照组中未发现,这支持精神分裂症左颞叶功能缺损的假说。
多巴胺受体的研究是另一条途径。Bowers(1974)和Crow等人(1976)曾提出精神分裂症中枢多巴胺功能的活跃可能并非由于其代谢增加,而是由于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增加。以后Kebabian和Calne(1979)将多巴胺受体分为D1和D2两种亚型。当时认为D1受体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D2受体与丁酰苯类的抗精神病药有较高的亲和力,而且精神分裂症与D2受体有关。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人们对多巴胺受体亚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化。目前已有五种多巴胺受体亚型(D1-D5)被克隆和排序,其中D1和D5属于D1型,D2、D3、D4属于D2型。不仅如此,关于脑部信使核糖核酸对各亚型表达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普康教育心理咨询中心协办    欢迎访问!
copyright © 2002-2005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免费咨询:15856952599 皖ICP备0800101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