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案例与分析1
论坛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公告栏
清晨曙光初现,
幸福在你身边;
中午艳阳高照,
微笑在你心间;
傍晚日落西山,
欢乐随你每天。
 
案例与分析1
                                           她为什么害怕镜子中的自己?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黄志敏
  陈某,女,初三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家在农村,刚刚随打工的父母一起到合肥上学。一开始和班上的同学能够正常交往,但是,有一次她和班上的一个同学吵架,那个同学在气愤之际对她说“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的丑样”,陈某一下子觉得自己无地自容,并因此认为班上的同学其实都瞧不起她是农村人,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止,都是对她的歧视与嘲笑……于是,陈某从此不敢和同学说话,更不敢面对镜子,甚至连水边也很少去了。
分析:陈某的症状是一种典型的在遭受挫折所导致的的退缩心理与行为。这类行为的发生与挫折事件有关,但是根源主要是个体的错误认知模式与性格特点。这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陈某的性格比较内向,并有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对别人的看法很在意,人际感受过于敏感。不仅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后来到城市上学后又对自己的社会身份不满意,使她更加觉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鸭”,这就说明她过分的看重人的长相与地位;二是陈某的思维方式有“过分概括化”的倾向。她把个别同学在争吵过程中所说的某些偏激的话语演变为全班同学对她的共同看法,不仅加重了自己的自卑感、劣等感,也因此影响了她对同学、对集体的看法,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的评价,并进而影响到她自己的情绪,出现冷漠、敌对、退缩等不良的心理与行为。
建议:采取认知领悟法与社会支持法。首先要纠正自己过于看重长相与地位等外在事物的错误认知,学会悦纳自己,并把注意力集中到知识的把握与能力的提高上来;其次要改变自己以偏盖全、“过分概括化”的错误思维模式,学会就事论事,不要随意扩大事件的意义。三是要积极主动的和班上的同学交流,消除误会,增加友情,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最后,也希望小陈的老师与同学能够真诚地给予小陈更多帮助,让她感受集体与温暖,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

         她为什么那样害怕学校?
                                           安徽大学附属中学心理指导中心      王晓红
         王某,男,初二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拘谨,过于敏感。小学时成绩比较优秀,但是六年纪的时候,由于偶然的机会接触了上网,成绩一度下降。进入初中后,虽然基本上不上网,但是学习成绩却明显有退步,开始逃避作业与考试,后来怕见老师和同学,最后发展到对学校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拒绝上学,不愿意踏进学校大门。甚至还伴有头疼、腹疼、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但是,只要父母答应不让他去上学,症状自行消失。
分析:王某的心理与行为属于典型的学校恐惧症。学校恐惧症是儿童少年时期可能发生的一种心理障碍,表现为学校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拒绝上学。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身的性格缺陷。这些孩子的性格大多是胆小多疑、太仔细、太拘谨、过于敏感。二是家庭的溺爱与过分保护。这些孩子由于在家里被大人溺爱与过分保护,使得他们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性与自主性较差,从而使孩子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与学习任务。三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压力过大。由于家长与老师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与要求,甚至有些孩子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而对自己也要求很高,而这样 “高标准、严要求”已经超过孩子实际的能力水平与心理承受水平,是孩子产生严重的焦虑心理,并最终发展为学校恐惧症。
 建议:主要采取社会支持法与行为疗法。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并改善家庭关系,为他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生活环境;其次,家长与老师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怀与信任,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锻炼其胆量与勇气,克服性格缺陷;学校与家庭对孩子要求一定要和孩子的实际水平与潜在可能性相一致,不能因为期望过高而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最后,家长不能过分溺爱与迁就孩子,让孩子独立地完成一些家务劳动,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增强责任感,不断提高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普康教育心理咨询中心协办    欢迎访问!
copyright © 2002-2005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免费咨询:15856952599 皖ICP备0800101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