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引起精神痛苦的内部因素(下)
论坛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公告栏
清晨曙光初现,
幸福在你身边;
中午艳阳高照,
微笑在你心间;
傍晚日落西山,
欢乐随你每天。
 
引起精神痛苦的内部因素(下)
引起精神痛苦的内部因素(下) 
--------------------------------------------------------------------------------
 
2004-8-4      文章来源:向日葵心理网站      作者:心理咨询师 荣格      浏览次数:903 
--------------------------------------------------------------------------------
 
  四、艰难选择与决策是造成精神痛苦的内部原因
外界应激原经过认知与评估,如果对个体有利,便采取接纳态度与趋向行为,如果对个体有害,便采取拒斥态度与回避行为,这些都是易于选择和决策,不用费脑筋的。但是世界事物是错综复杂的,有的刺激原利害兼备,即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一个大学生在自动取款机中,偶然发现自己的少量存款后面增加了几个“0”,变成了百万富翁,他可以分期分批取出,抛弃学业,隐性埋名,远走高飞,一辈子维持生计足矣。其利在于此生计无忧,每年靠万元以上的利息都可生活;其害是中止学业,割断亲情联系,改名换姓,终日提心吊胆,很难说是幸福生活。这就构成了利害评估的心理冲突,构成了如何采取行动的趋避冲突。这个大学生采取了折中办法,一方面只领取20万元后即将存折挂失(掩耳盗铃法),回老家看望父母,适当提高消费水平,分散奖金后回校继续学习(此地无银三百两),结果被公安机关侦破,提起公诉,以诈骗国家财产罪判刑入狱。他自作孽引起大喜大悲的折腾,造成的精神应激强度,比单独的大悲、大喜事件更加难于适应,在剥夺自由作为惩罚手段的监狱中,精神痛苦与应激相关疾病的发生率远高于正常人群,迫切需要心理咨询与治疗。
某君大学毕业,摆在面前有两条出路的选择,一条是继续深造,考研究生,提高学历,将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有较高的职称与待遇,但是读研学习时间长,待遇偏低,不便及早成家立业,这一选择内部就有利有弊,在趋利避害的决策中就出现了趋避性的心理冲突。另一出路是毕业后即受聘到一家跨国制药公司做医药代表,这个职业有较高的工资收入,可达其他就业同学收入的两倍,还有医疗与住房补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工作安排自由度较大,有劳有逸,只以产品销售量考察成绩:但是这个工作的流动性大,,招聘解聘都是常事,没有铁饭碗,缺少安全感,而且许多医院病室与诊室门前,都张贴着“禁止医药代表入内”的告示,联想到“华人与狗不能入内”的上海租界洋人公园门口的招牌,就觉得这个职业受到歧视,自尊心受到侮辱,不是大学毕业生应当选择的工作,因而这一选择内部利弊都很鲜明,反差也大,决策时趋避性的心理冲突也就激烈一些。两条出路双双都有趋、避的心理冲突,综合考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位医学院本科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的出路,且义无反顾。 一些跨国制药公司,便开始在外语好的护士中与就业较难的中医学院毕业生是招聘医药代表。社会价值观念与择业倾向是经常变动的,选择职业的心理冲突也就日新月异。
  有个家庭出现严重的内部纠纷,婆媳不和,父亲已去世,闹到妻子、丈夫、婆婆不能共同生活的程度。妻子与婆婆争吵时,做丈夫与儿子的夹在中间受气,两边讨好可两边都产领情,最后要他做出选择,要么离婚把妻子赶走,要么另租房子让老母搬出独居。两者都是他所不愿选择的,他希望孝敬父母,尽抚养照顾之责,也希望夫妻恩爱,白头偕老,但是在两个都不愿看到的结局中,他必须选择一种,于是产生了双避形式有心理冲突;反过来看,他既想留住妻子,又想留住母亲,但两者只能留下一个共住于一家,也可以说是构成了熊掌与鱼翅不可兼得的双趋冲突。
  以上举例说明,就是Kurt Lewin 提出,并经Hov-lant C.I.补充的心理矛盾或动机冲突的几种主要模式,即趋避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与双趋双避冲突。当然,心理冲突千头万绪,因果循环,构成了选择与决策时的精神应激现象。
  五、个体应激反应的表现
美国的Sheldon  Cohen等人1983年提出了一个自评量表(J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83,Vol.24(Dec):383~396),来测试一个有应激感受或体验(perceived stress)的个体,他心身方面出现的一些应激倾向。量表测查此前一个月内的感受,共有下列14个问题,答案填0~4分,0分为毫无此种现象,1分为偶有,2分为有时有,3分为比较常见,4分为非常常见的现象。
1、最近一个月内,因为发生了不了一些意外的事。造成你心烦心的次数有多少?
2、最近一个月内,对你生活中的重大事情,你感到难于控制的次数有多少?
3、最近一个月内,你时常感到神经过敏,精神受刺激吗?
4、最近一个月内,你能时常比较顺利地处理上学问题和一些麻烦吗?
5、最近一个月内,你时常有效地应对生活是的重要变化吗?
6、最近一个月内,你时常对处理自己的个人问题的能力感到很有信心吗?
7、最近一个月内,您时常感到事事如愿吗?
8、最近一个月内,你时常感到你分内应做的事难于应付吗?
9、最近一个月内,你时常能够控制你心情激动吗?
10、最近一个月内,你时常感到对事情都应付自如,得心应手吗?
11、最近一个月内,你时常因发生的事情难于控制而发怒吗?
12、最近一个月内,你时常考虑还有一些事情必须去完成吗?
13、最近一个月内,你时常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支配时间吗?
14、最近一个月内,你时常感到困难重重难于克服吗?
注:量表中4、5、6、7、9、10、13均为反向评分
  个体进入应激状态后,各个系统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应激症状。美国Miller L.H.和Smilth A.D.列出了各系统的应激症状清单(详见下文),记录以往半年内已经(或预计未来半年内即将)出现的症状,按1~5分评定,1分为“几乎总是”,5分为“从不出现”。
A量表:肌肉应激症状
1、肌肉紧张或肌肉疼痛
2、不自主抽动
3、口吃,声音颤抖或紧迫
4、经常皱眉皱额
5、紧张性头痛
6、磨牙或经常咬紧牙关
7、上下颌疼痛
8、来回走动,指、足敲击,坐立不安
9、躯体颤抖或摇摆
10、腰背疼痛
B量表:副交感神经应激症状
1、食欲改变
2、恶心
3、腹部胀气或胃肠痉挛性痛
4、胃部反酸,烧灼感
5、排大小便有困难
6、大便秘结
7、腹泻
8、腹泻性欲减退,性功能障碍
9、喉干舌燥
10、吞烟困难
C量表:交感神经系统应激症状
1、高血压
2、头昏
3、心悸
4、手心出汗,多汗
5、手脚冰凉
6、心跳加快
7、突感浑身用劲、紧张
8、偏头痛
9、胸痛
10、气短
D量表:情绪应激症状
1、感到情绪难于自控
2、焦虑或惊恐发作
3、挫折感
4、愤怒与易激惹
5、感到绝望、无望
6、感到陷入困境、无助
7、感到灰心、抑郁
8、有罪感
9、感到不自然,不自在
10、不安感
E量表:认知应激症状
1、记忆力下降
2、白日梦
3、打不定主意
4、头脑不清晰
5、浮想联翩
6、认定事情会变得越来越糟糕
7、难于入睡
8、判断力困难
9、注意力不能集中
10、思维专注而不能自拨
F量表:内分泌应激症状
1、关节疼痛
  2、月经不调
3、体温异常波动。
4、多尿症或糖尿病
5、皮疹或丘疹
6、易倦、无力
7、不孕症
8、浮肿
9、烦渴
10、皮肤变色(如灰白、苍白)
G量表:免疫性应激症状
1、反复受寒
2、常患流感
3、过敏症
4、多种轻度感染
5、荨麻疹
6、感全身不适或有病
7、口腔溃疡
8、常患咽喉痛
9、慢性病毒感染加剧(疱疹病毒、HIV等)
10、自身免疫性疾病加剧(白血病、系统性细斑狼疮等)
为了测评某一具体应激原对受试者的精神应激反应大小,特别是测查有无迁延性应激障碍,1979年Horowitz M.J及其同工设计了一个15项量表(The im-pact of ecent scale:a measure of subjective stress.J 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9,41(3),209~218)。表中首先记录生活事件发生的日期与内容摘要,然后记录最近一周内下列现象是否经常出现,频率按4个等级计分,即“全无”、“偶有”、“时有出现”、“经常出现”。其中1、4、5、6、10、11、14为“闯入”心理现象分题;2、3、7、8、9、12、13、15为“回避”心理现象分题。
1、不自学的想到这件事,其实并不打算去想它。
2、当想到此事或回忆此事时,我尽量避免使自己烦恼。
3、我试图从记忆是排除此事。
4、由于此事的景象与思维进入脑海,影响我入睡与维持睡眠。
5、我对此事体验以强烈的心潮起伏。
6、我常梦到此事。
7、我尽量避免回忆此事。
8、我觉得此事从未发生过,这事不是真实的。
9、我试图尽量不提到此事。
10、此事的一幕幕情景总是闯入我的意识。
11、其他一些有些关联的事使我对此事触景生情。
12、我意识到我仍对此事耿耿于怀,但不去谈它。
13、我试图不去想它。
14、任何回忆常勾起对此事的情绪体验。
15、我对此事的体验出现麻木感。
  独生子女在自己老年突然死去,白发人去悼念黑发人;中年的患难夫妻,共同走过了多少坎坷道路,风雨人生之后,得知对方患了绝症;自己在一次车祸之后,下肢瘫痪,双目失明,却留下了一个清醒的头脑……谁若遇到这样重大的精神刺激,即使有乐观坚强的性格,灵活多变的心理应付机制,理性的评估与积极的进取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是无法抵御的一次精神创伤,难免精神震撼。此时最需要社会支持,心理危机医学干预,才能争取较好的与及早的自身康复。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普康教育心理咨询中心协办    欢迎访问!
copyright © 2002-2005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免费咨询:15856952599 皖ICP备0800101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