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7日 星期二

 
情绪的讲座
论坛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公告栏
清晨曙光初现,
幸福在你身边;
中午艳阳高照,
微笑在你心间;
傍晚日落西山,
欢乐随你每天。
 
情绪的讲座
                          情绪的讲座

                       绪言
   本帖受太极斑竹启发而为。所不同的,在此主要阐述我个人的观点。因为心理学是个有太多争论的领域,而涉及过多的论点在这里是不适宜的。
   本讲座根据本人时间和兴致安排内容和次序,不追求体系的完整。
   当然,此举根本目的还是源于悲悯。在这个论坛里看到了太多的烦恼,当事人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热心相助者七嘴八舌莫衷一是,出路似乎仍在迷离的对岸。在这个论坛之外,情况也大抵如此,形形色色的情绪困扰,似是而非的认识,无法一一仔细周到地讨论。也许这种方式能够让大批的朋友有所获益。

   首先,需要把几个概念明确一下,这是我们共同探讨问题的基础。
   我们经常不加区别地使用情绪、情感、感情这些词汇,这样容易导致一些无谓的争论。
   在心理学里,情绪(emotion)现象包括体验、生理变化和表情三个方面,而情感(feeling)是指其中体验这一部分。感情一词很少在现代心理学中出现。

   好了,我们开始第一个问题:

               第一讲 情感的功能

   一、情感的适应功能
   适应是达尔文进化论中一个基本的概念,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和延续,不能适应则被自然淘汰,适应的特性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存。从这个角度说,人类的情绪必然具有适应的价值,也就是说人类的情绪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无论是恐惧还是喜悦。
   以恐惧为例。人看到一条蛇,1、体验到恐惧,2、有恐惧的表情,3、生理上产生相应的变化。其中生理上的变化使人聚集体力和精力处理危险的情境;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体的姿势和言语表情,比如身体的姿势,一方面有可能吓唬住敌人,一方面是战斗或者逃跑的准备;恐惧的不舒服体验使我们意识到危险并希望能够摆脱。

   二、情绪的调节功能
   情绪对人的行为有调节作用。和一个人在一起常常体验到痛苦,就让人想远离此人;某种事务常和痛苦伴随,就让人不愿继续做此事;反之,伴随愉快让人对人对事充满热情。
   这个论坛有很多恶劣的夫妻关系,很多人对于留住对方的心感到无奈和绝望,其实对方和你在一起是积极情感体验多还是消极体验多是问题的关键。冷漠、焦虑、争吵、怨恨……这些使得双方越走越远。即使不能增加积极情绪,也可以去减少消极情绪。
   情绪的调节功能是适应功能的引申,假如人对不良环境不觉痛苦不去摆脱,或者对于好的环境不觉愉悦不去追随,也是适应能力不良的表现。正常情况下,痛苦是存在问题的信号,也许一时不知道问题在哪里,但是不良的情绪反应告诉你问题肯定存在。

   三、情绪的信号功能
   前面提到表情包括面部表情、体势和言语表情三种,前两种又合称非言语表情。
   表情是人的情绪的外部表现,这是人们思想和情感交流的第一重要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
   言语交流往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而表情通讯相对难以掩蔽真实情感,特别是体势表情,往往自己都不能察觉。但是,即使对方没有意识到对方的表情,却能下意识接收其中的意义。所以,真的喜欢和假装的喜欢,在相互了解的两个人之间是不容易混淆的。


   我是个懒人,为了少打一些字,尽量说得简练。考虑到不同人情况不同,我在后面附上一些补充材料。选自我过去写的一本教科书,因为电脑里有,方便,也没有版权问题。

   附:表情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也叫表情,包括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三个方面。表情是人的情绪情感的流露,是人们表情达意、交流感情、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1872年,达尔文《人与动物的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们注意最多的表情,眉飞色舞、喜形于色、愁眉苦脸、怒目而视、笑得合不拢嘴,说的都是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主要是面部的肌肉的活动,有人进一步研究面部不同部位的肌肉活动分别表达何种情绪情感,或者说从面部动作去判断不同的情绪情感时,究竟根据哪些面部特征?结果发现,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分别由面部的不同部位来决定:悲哀显现在眼睛,快乐和厌恶表现在嘴部,惊愕的表情由前额显示,愤怒则表现在面孔全部(Bouecher & Ekman,1975)。
   达尔文在其名著《人与动物的表情》中论证,人与动物的表情,是进化而来的遗传性行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人其基本情绪的面部表情是一致的;个体不需学习即可获得,相互交流也无须翻译。
   附图:笑的含义(很遗憾,这里不能贴图)

   也有学者对表情的内外一致性提出质疑:单从某人的笑容,能否断定他内心真正快乐呢?内心不快乐的人,能否表现出快乐的笑容呢?下面的三幅照片,很容易分辨出,哪个是真正的愉快的笑容,哪个是刻意的假笑。
   附图:笑是假不来的

   体势表情,也叫体势语言,是指人在不同的情绪情感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身体和四肢的不同的动作或姿势。比如鼓掌表示兴奋,顿足表示生气,搓手表示焦虑,垂头表示丧气,摊手表示无奈,捶胸表示痛苦等等,当事人以此反映或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别人也能由此识别。
   人们对自己的体势表情,经常并不自知,而是不知不觉中流露,因而有人认为更能表现出人的真情实感。研究发现,说假话的被试会不自觉地与对方保持较远的距离,而且显得身体向后靠,肢体活动较少,面部笑容反而增多(Mehrabian,1971)。
   附图:各种身体姿势及其意义

   言语表情是指人们在不同情绪情感状态下语音、语气、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文字本身可以是完全相同的,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可能千差万别,语义因而也发生变化。如悲哀时语调低沉、节奏缓慢,高兴时语调高昂、节奏加快,爱抚时言语温柔,恼怒时言语生硬,愤怒时大声喊叫、语句不连贯等。同一句话,由于说话的音调、节奏、速度、语气等不同,表现出来的含义可能完全不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曾举出一个例子,同样一句话“到这里来”,可以用15-20种语调说出,而表现出不同的含义。言语表情是“言外之音”,他所能表现出的含义,比言语本身还要多出很多,是人们表情达意、相互沟通的重要形式。
   普通的手势也是一种体势表情,手势经过系统的规范,成为聋哑人交际的重要工具——手势语,手势语除了交际的通道与有声语言不同之外,也具有有声语言的其它所有属性,如“语音”(手型、手的空间位置及运动)、词汇、语义、句法等。所以聋哑人的“言语表情”主要是“手势语表情”。
   人们的表情有时可以掩蔽、伪装或称为控制,但并不能总是做得很好,常常是无意中早已或多或少地显露出来。而人们对于表情的意义的接收也常常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中已经接收了信号、做出了判断,不知不觉中产生相应的反应,尤其表情的细微之处,更是如此。

  
 

--------------------------------------------------------------------------------   
 
  
 
 
  
下面引用由韩信在 2004/12/29 11:40pm 发表的内容: 
此举根本目的还是源于悲悯。在这个论坛里看到了太多的烦恼,当事人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热心相助者七嘴八舌莫衷一是,出路似乎仍在迷离的对岸。在这个论坛之外,情况也大抵如此,形形色色的情绪困扰,似是而非的认识,无法一一仔细周到地讨论。也许这种方式能够让大批的朋友有所获益。 
 
 




 

  
 

    
 
  
 
  
     借韩将军的场地转两篇文章,唐突之处还请韩将军多多包涵 :) 

                            情绪不是老虎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事情: 
  一个小伙子失恋了,别人劝他:“想开点,别想那么多。”小伙子一仰脖,“我没事!”真的没事吗?不见得吧。他心底该有多少波涛呢,可就是不愿向自己和别人承认,他是在压抑和否认这些情绪。 
  又比如,一个小孩在家总是挨吵,所谓“吵皮了”,就是说被批评的习惯了,好像已经不在乎了,只是把批评当作耳旁风,左耳进右耳出,“反正我不听你的”。这样的小孩,内心中就没有情绪吗?恐怕也不见得。他会使用各种方式来反抗大人的管教,比如不好好学习,打架,甚至出现心理疾病。他是有情绪的。 
  再比如,丈夫上班压力大,总是做个好人,很累,又不说累,到了家里,妻子向他抱怨柴米油盐,他说:“你就不能说点别的!”妻子听了也不高兴。其实,他已经很累了,需要亲人的关心和安慰,他不希望这个时候再听抱怨,再增加一些压力,可又不会直接表达,于是只好采取间接的方式来表达了。他也是有情绪的。 
  在以上这些例子里,主人公都有情绪,又在防御自己的情绪,不接纳自己的情绪。他们在产生不好的情绪时,或者压抑,或者否认,或者逆反,或者产生躯体上的不适,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还有很多。面对这些事实,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情绪真的是老虎,需要防着吗?” 
  其实不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于自己各种的情绪,可以采取接纳的态度,接纳自己可以有这样的情绪,接纳自己就是和别人一样、有各种情绪体验的人。 
  那么,怎样接纳自己的情绪呢?我觉得,可以充分体验自己当时的情绪,在头脑中用语言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也就是“内部语言”,通过这种方式,不再防御和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情绪意识化。体验这些情绪时,也就不再那么压抑了,情绪经过一个自然的历程,强度会慢慢减弱。这就像火山和温泉,火山积聚了那么长时间的能量,一旦喷涌,势不可当;而温泉的流淌总是畅通的,所以虽然在火山脚下,却没有什么危害性,还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了欢乐,带来了益处。情绪也是这样,经常自觉地去体验情绪,情绪的能量就不会积聚的太大,不会在最火的喷发中造成严重的后果。 
  我们不仅要体验这些情绪,而且,体验到的这些情绪,都是可以被接纳的。比如,失恋的那位同学,可以这样想:“我失恋了,我感到真的很痛苦,我感到被抛弃后的愤怒,我感到特别不公平,我为她付出了那么多,她却没有感动我!而且,我有这些情绪,是自然的,可以理解的,我可以接纳自己有这些情绪。”读者们如果感兴趣,也可以想一想文章开头的其他两个人可以怎么想。世界上不应该有思想犯,生活中的百味,我们都可以品尝。 
  不过,虽然有什么情绪都是可以接纳的,但同时,在行为上,还是要有一定的自控力。我们不用压抑我们的情绪,只要控制住我们的行为就可以了,这种态度,也是森田疗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而且,让情绪出来,不压抑的太深,也有利于在行为上做好,想想火山和温泉,读者朋友们想到了什么? 
  作为刚刚开始使用这种自我调节法的人,做到上面的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自己还是不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可以考虑到专业的心理医生那里进行咨询,心理医生会逐渐帮助你度过心灵的沼泽地,迎来健康的心理状态。 

                           情绪的观照与处理 (一) 
                           作者:李宗烨 

   通常一件事发生以后,我们透过感官知觉到有事情发生,经由思考(想法)去诠释和描述。而这样的解释造成特定的感觉,我们再根据这感觉而有所行动。很多人无法区别对事情的想法和感觉,以为对事情的「解释」就是「感觉」(事件→知觉→解释→感觉→行动)。 

                         厘清想法与感觉的差别 

   曾经问起一位女孩对男友的感觉,她回答说:他很努力、上进、孝顺,很喜欢念书、爬山……。这些都不是女孩对男友的感觉,而是她对他的想法──一种「解释」。前面描述的是男孩的外在特性,不是女孩自己的感觉,这也反映出她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喜欢对方。 
   若再深入去追问,可能她才会想到「他喜欢读书,好象比较有价值、有尊严、有面子」「他喜欢爬山,好象比较健康、有安全感,可以倚靠。」这些对人物外在的描述其实只是她的想法,讲出她内心真正的状况才是感觉。 
   这些感觉都是和她自己过去的经验有关。如喜欢男友爱看书,可能是因为自己读的书比姊妹们少;喜欢男友爱爬山,或许和小时生过重病有关。这些感觉常是我们会喜欢那类型人背后真正的动力。 
   感觉往往是种内在状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有许多模糊的感觉,它们需要花时间去厘清。尝试将思惟、理念、描述、解释等能够很快用语言表达的「想法」,和以影象(心像)画面所呈现的「感觉」区分出来。 
   以身体部位来看,感觉是心的部分,当下最真实的感受,不会撒谎;想法则是脑海中的念头,可以自己编造,不时的飘来飘去。因此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在世界,应该问他「你觉得怎么样?」而不要问他「为什么?」通常人被问起「为什么」时,会用脑袋的想法来响应,这常是不真实的。如果被问到「感觉怎么样?」他才会回到他的心,表达出内在真正的动机。若是你能清楚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就会明白自己对许多事情的态度和立场是如何而来的。 

                         情绪的观照与处理(二) 

                  简单的词汇无法表达丰富的感觉 

   都市丛林生活下的现代人常把感觉压缩成几个简单的语词──很好、还好、不好……。忽略在我们内心中有很丰富的感觉,可以用更细腻的词汇将它捕捉出来,而不是用含糊笼统的字汇来表达感觉。 
   例如某人说上班很有压力想辞职,如果只是用「压力」来形容,其实你对自己的了解很少,对自己和工作这整件事都没有去探索。如果你的措述是「因为每次和客户接,都觉得很害羞、耽忧,所以感到压力很大。」此时你对事和感觉都很清楚,这时再来做决定比较容易。 

                      怎样剖析自己的情绪 

   不论是要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都要从两个部分着手:一、发生了什么事,二、这件事使你产生什么感觉(情绪)。如果能清楚这两点,就是完整明白的沟通,若是暧昧不明的表达,往往对方只能用猜测来揣摩你的意思。大多数人常省略掉情绪的部分,所以表达、沟通都变得很含糊。 
   许多时候我们的反应太快,错过了很多感觉。若是发觉自己易怒烦躁时,不妨停下来用心感觉一下,是什么事令你烦躁耽心,切忌把情绪发泄在无辜的第三者身上。因为有很多时候,在不清楚自己的情况下,我们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波及;而自己如果不能将情绪消化,同样会用这种方式去炸别人。所以第二个层次是要分辨清楚自己的感觉。 
   但到了第三个层次时,会更进一步体会到有这样的感觉,自己也要负责任。当你接受自己种种的情绪,不但知道自己的感觉,而且知道这感觉是过去的想法或某个经验所引起的。如此一来对自己的了解就更完整清晰。接着会更深一层的往内探索,进入第四个层次。此时你会去看在整个事件中你真正的感觉是什么,这感觉是怎么来的? 

                        探索感觉,解放积压的情绪 

   通常我们对情绪的反应都是很个人化的,每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和感觉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感觉也都是独特的。如果在每件事情中,都能够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感觉究竟是怎么来的,就不会积压忍受太多负面的情绪。 
   牡犡如果吞下一粒砂,会用分泌物包裹,慢慢长成一颗珍珠。但人若吞进了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就会长出一颗肿瘤。因此你若能厘清自己的感觉,就有机会治疗它,身体当然就比较健康。 

                           情绪的观照与处理(三) 

   你如何「想」,左右你怎样「感觉」 
   再来看看形成感觉的原因,一种是和自己过去的经验有关,因为有那样的伤害痛苦在,所以你会对那样的事觉得特别有威胁感。但有些时候,却是你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不同的感觉。 
   例如你在等一个人,但他迟迟未来,如果解释成「他不重视我,不尊重我」,那你的感觉可能是难过;如果你想成是「他是新手驾驶,是否出意外」那你可能会耽心;或你的解释是「他很迷糊,可能弄错时间」,你会觉得无奈,后悔和他相约;再若你想到「他以前的记录很不好,可能故意爽约」,那你可能就会生气了。 
   可见当你的想法不同,就会影响你产生不同的感觉。但是更麻烦的是,你对事情的想法都太快、太直接、太自动化了,这就是你的个性。有些人习惯把事情解释成「都是我的错」,也有些人习惯解释为「都是你的错」,这些都会造成自己的感觉。 
   因此先弄清楚自己的感觉,和对事情的解释。有时候你的解释还可能是和事情本身不符合的,所以有必要去做一个澄清。例如有些负面的感觉,先弄清楚自己对事情的解释,再进一步做澄清,看看自己的解释是否太过偏颇而有些问题. 


  
                       转化情绪为生命的动力 
                              李宗烨 
   
   有位女孩和男友共进午餐,当男友拿出信时,她猛然一惊,心想:完蛋了,他要和我分手了。等她打开信件,看到满纸都是感谢她的话;这才知道自己想错了。女孩因为自己的解读,造成与事实完全不符的感觉。追究原因是因她小时候常被关在房间哭上几小时,但大人却照样在屋外看电视不理不睬;因此她那种“怕被遗弃的感觉”非常的深。影响所及,只要男友一些蛛丝马迹的动作,都会被她解释成要分手的讯息。 

                     两种方式认识自己 
   
   因此发现自己有些负面情绪时,可以透过两种方式来认识自己。一是去□清自己的感觉是怎么生起的;另一种是认清会有这种感觉,全是因为自己的想法、解释所造成的,这和自己的个性、习惯又有那些关连? 
  一般人对事情的反应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攻击性的行为,“我对你错”是他对事情解释的习惯。当你强烈指责批判对方,内心的感觉可能是忿怒挫折的。 
   二是退缩型的行为,总认为“我不好你好”。这样的感觉是委屈、沮丧的,和攻击性行为一样,只是不断在累积负面的感觉,并未将内在和外在做一个连接。 
   第三种则是自我肯定的行为──“我好你也好”,将自己的感觉如挫折、生气等,站在平等的位置明白表达出来,而不是批判别人或严厉的自我批判、贬抑。 

                      觉察情绪的根源 
   
   如果我们能够清楚自己的感觉,觉察情绪的根源,就可以真正的和他人有“心理的接触”,而不是用自己的害怕、担忧去控制对方。例如有些妈妈等女儿等到半夜三更,若是拿棍子发火只会造成激烈冲突。如果做母亲的说出自己的害怕、耽心、难过、生气等感觉,反而更能够因为真诚的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而引发女儿内心诚挚的回应。 


  
                           让情绪适当的释放 
   
   有人怀疑常常表达自己的感觉,是不是会很情绪化?事实上却正好相反,越害怕表达自己情绪的人,越容易情绪化。因为被压抑下来未表达的感觉,一段时日后总会爆发出来,此时反而让人觉得你情绪化。因此每当情绪或感觉出现时,要适时表达,如细水长流般的释放出来;而不是在累积太多的痛苦后,像火山一样猛烈的爆发。 
  越耽心自己的情绪失控,不表达感觉反而越容易失控。但有些人乱发脾气,常常发飙,这并不表示他表达了自己的感觉,而只是攻击性的反应行为,很可能是他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或委屈缺乏了解。如果你发现自己很想对某些人生气,那就需要往内心去探索,是否已经对他容忍了很多的委屈,或是你很怕他?只要你愿意往内在去探讨,就会更深入的认识自己,而这种了解往往能够把自己放松,或是找个能倾听你说话的人,把情绪释放出来。 

                         不要压抑情绪 
   
   因此当你有些负面感觉时,多花些力气去细细体会那种感觉。情绪本来就是一种动的能量,要让情绪“动”起来。相反的一般人常把情绪“压下去”,并没有弄清楚自己的感觉(挣扎),或是承认自己因害怕而压抑感觉 ,这其实是在和自己打仗 。当你难过却又要装出笑脸,是很辛苦又吃力的。何不给自己一个安全独处的空间,去享受体验自己的感觉,让情绪感觉流动,就不会长期忧郁沮丧,很多疏离的感觉就会释放掉。 
  当一个人对你“生气”时,通常他“后面”是有很多的“害怕”和“挫 ”。例如:一位妈妈“生气”的吼小孩过来,其实是因为“害怕”孩子在马路边危险。情绪其实是环环相扣的,让情绪流动起来,它就不会积存在你的体内,反而让你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 

                      打开害怕改变的内心世界 
   
  错觉也和你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有关连。但人们从小学习要坚苦、能干,这些表面上的开朗完美,反而封闭了自己的感觉,阻碍可以和别人有的亲密关系。有些人觉得“相识满天下,知音无几人”。这常导因于他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朋友和自己之间筑了一道墙。这种孤独源自于他对自己的想法,他以为在别人面前必须要做个乐观开朗、坚强理性、自制又完美的人,其实在内心深处却自认为表现困难、情绪软弱、次人一等。认为自己的过去、家庭、感觉、童年的某一部分是有问题的,因此随时把自己的心“包装”起来。他害怕表达私底下真正的自己,认为说出内心真正的感觉,别人一定不能接受,所以他非常害怕改变。 
  又因为他已在人前建立了这种能干、坚强、完美独立的形象,所以他害怕去打破它;是以他只好越来越坚强,却更加孤独。当他想像表达难过时,又怕破坏形象,只好将难过包裹起来。 
  同样的问题(事件),当你对事情的感觉改变了,解释也会不一样。譬如失恋,有人当成“世界末日”痛不欲生,有人却认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何苦自寻烦恼。因此改变你对事情的看法,不同的觉察感受,就可以改变问题对你的威胁,这就是心理谘商的功能。它可以藉由改变对事情的解释和感觉,整个事情的问题就会有所不同。 

                       活出快乐靠自己 
   
   藉着了解和观照自己的情绪,就可以改变自己对事情的感觉,更能进一步改变对自己的感觉。人活着追求的就是要能够相信自己、照顾自己,并且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这是人活着必须要做的;别忘了常回过头来观照自己的感觉,快乐健康的活出真正的自己。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普康教育心理咨询中心协办    欢迎访问!
copyright © 2002-2005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免费咨询:15856952599 皖ICP备0800101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