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引导正确归因,激发学习动机
论坛登陆
用户名:
密 码:
公告栏
清晨曙光初现,
幸福在你身边;
中午艳阳高照,
微笑在你心间;
傍晚日落西山,
欢乐随你每天。
 
引导正确归因,激发学习动机
引导正确归因,激发学习动机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心理指导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黄志敏
“哎,题目太难,我又考砸了!”、“数学又没有及格,真是伤心太平洋!看来我天生没有数学细胞啊!”这些同学们耳熟能详的话语每每在考试之后就会经常悬挂在有些同学的嘴上。这些说法就是同学在有意无意的对自己考试的失败进行归因。所谓的归因,就是人们在面对一个具体的成功或者挫折的时候,习惯性地在心里对产生这个结果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归纳的心理过程。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一般而言,学习比较成功的学生和学习比较失败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往往进行两种相反的归因。能否对自己成功与失败进行科学的归因,是影响广大同学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就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归因进行初步探讨,为同学们树立科学的归因论,激发自己的学习动机提供一点参考。
(一)什么归因论?
归因论是说明和推论人们活动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理论。这一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HEIDER)的有关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人们用这种理论来解释、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因此,有人把归因论叫做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的自我感觉、自我思想认识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罗斯和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就曾经成功地应用归因论帮助很多人改变了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和认识,从而给予他们很大的激励与支持,并最终帮助他们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二)归因论的依据
良好的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工作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发动和维持其成就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坚持不懈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动机呢?如何在创造成就活动中坚持不懈?如何在失败时保持甚至加强成功的期望?
人们研究发现,归因论作为一种认知,可以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持肯定或者否定的评价,而这种评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情绪,影响个体对自己下一步行为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个体行为的动机。也就是说,能否正确的归因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发展。无数心理学家都同意这样一个观点——行为与行为的原因一样重要!人们若能够正确分析自己行为以及结果的原因,可以大大强化自己内在的激励水平,极大地激发自己努力奋斗的内在动力。
教育实践也已经证明,归因原理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促进同学们坚持努力的学习行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三)面对失败,中学生常见的归因类型及其产生的不同后果
⒈有一部分同学总是把学习的失败归结于“自己天生脑子笨和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内因,他们可能在心里认为“无任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赶上其他人,无法取得成功”。比如有同学某个学科成绩不好就对别人或者自己说:“我没有XX细胞”。这些同学在失败后,就很难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动力,更难以做到坚持不懈,往往是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⒉另一类同学可能把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程度不够”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而这个内因是可以改变的,而且改变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些同学在失败后,一般会“知耻而后勇”,反而会激发和增强他们行为的坚持性,增强自己主观努力的程度,促使他们加倍努力地学习。
⒊再有一类同学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比如遭受突发性事件,身体不舒适、粗枝大叶等),这些原因并不是经常性的出现,所以对他们的心理造成的压力不大,导致的挫折感不是很强,因为他们不相信自己的每一次运气都那么坏。因此他们虽然也面对失败,但却不一定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可能依然会坚持努力下去。
⒋还有一些同学把失败归因于“自己面临的某个学科甚至整个学习任务太重、太难”等稳定的外因,认为自己现有的能力无法解决问题。这种归因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直接承认“自己脑子笨与能力低”,但是却和第一种归因有“异曲同工之‘谬’”。因为他同样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也就最终影响了自己的自信心。正如有的同学数学成绩不好,他可能会对别人说“数学就是太难,不是凡夫俗子能搞懂的”。这样一来,他们所经历的失败就会降低他们的自信心、成就动机,甚至丧失行为的坚持性,最终,他们更加失败。
(四)面对成功或者失败时正确的归因原则:
如何利用归因论的原理进行正确的归因,以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呢?同学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1.当自己面对失败时:
同学们应该把失败地主要原因归结于自己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失误和复习方向偏离等这些相对不稳定的内因,不要把原因都推到自身因素之外。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找一找自身努力之外的某些不稳定的偶然的外因,比如身体原因、环境干扰、家庭变故和试题难度太大等等。这两种归因一般有利于增强自己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增强责任心与自信心,防止自卑感产生甚至自暴自弃现象的发生,促使自己加倍努力地去学习,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与复习的方向性,能够做到坚持到底。
但是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种归因的方法最好是同时使用。既要强调自己的主观努力,要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真正问题,不能把自己失败的原因都推脱到自己完全无法控制与改善的客观原因上,有一种企图“蒙混过关”的心理,甚至养成一种“推卸责任”的不良心态。因为你如果不能真正的汲取教训,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你也就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又要尊重事实,适当关注客观原因,有时候不妨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借口”,缓解一下自己的紧张情绪,避免给部分自己带来过大的心理压力与情绪障碍。同学们最好把这两个归因原则同时使用,特别要明确的告诉自己: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内因”。
此外,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一次或者几次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智商低、能力低”,更不能因此贬低甚至否定自己的价值。要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同学们要努力地培养自己可贵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呵护自己内在的学习动机。
2.当自己面对成功之时:
对失败教训的总结与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同样重要的。
对成功的归因的指导原则是——肯定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结果。同学们要积极暗示自己:今天的“秋雨”是昨天的“春风”的结果,今天的“春华”又必将导致明天的“秋实”!此时,你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自身努力”这一比较稳定的内在因素,有事实证明,让“事实说话”,从而可以使自己在一种喜悦的情绪状态之中再次肯定“爱拼才会赢”的真理,可以提高自己对成功的必然性的认识,消除自己对偶然因素的侥幸心理或者害怕心理,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也就为自己以后的坚持不懈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这就使使我们更加自信,更加自觉地努力学习与奋斗。
不过,对于某些容易骄傲自满的同学而言,有时候可以在坚持上述归因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找一找自己的这次成功的某些偶然因素,比如,临场发挥超常,考试范围“碰巧”和自己的复习范围相同,或者是试题难度偏小等外在因素,主要目的是告诫这些自己在面对成功时,除了喜悦与自我肯定之外,还要沉着冷静、志存高远,与时俱进,而不要得意忘形、自以为是乃至故步自封!
此外,同学们不要把自己的价值与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一次成败等同起来,否则你很容易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托马斯•爱迪生也是以自己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一个失败的探索者,并停止探索用电灯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并没有认输。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否定自己的努力与价值。失败可以激励人们去努力,去探索。
总之,运用归因原理来增强人们的坚持性,对取得成就行为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学们在掌握归因论的理论依据和正确的归因原则之后,完全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归因原则和方式,提高自己的自尊自信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和改善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E-mail:hzm9999@sina.com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普康教育心理咨询中心协办    欢迎访问!
copyright © 2002-2005 安徽省心理卫生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  版权所有
免费咨询:15856952599 皖ICP备0800101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