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如何从挫折中奋起? |
如何从挫折中奋起? 黄志敏 “我是一名高一新生。可我正在经受巨大痛苦的折磨。初中时,我的成绩很好,父母和老师都对我寄予很高的期望。可是中考时我却彻底失败了,我没有像大家期望的那样考上省重点高中,却只考取了本校的普高部,我因此感到无地自容。在校园中,每当我看到昔日的老师和同学,总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感,使我抬不起头来……”这封来信中的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典型的挫折心理。 中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常常怀抱着许许多多的幻想、希望,为将其变成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作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性地不能得到满足甚至不能部分得到满足,就产生了挫折。挫折也可称为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失败和逆境会给中学生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心理学上称之为挫折感或挫折心理。 挫折感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得比较明显。中学生常常会因为对人生的思索、学业的担忧、考试的失利、交友、性问题等方面的障碍而体验到令人失意的挫折心理。 一般说来,导致中学生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大略可划分为两类: 1. 主客观矛盾是导致中学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主观与客观是相对的。主观指青少年的自我需求,而客观是指满足其需求的现实条件。一旦主观与客观发生矛盾,客观不能满足主观的要求,就会产生挫折感。主客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中学生物质生活需要与社会、学校、家庭的物质条件之间的矛盾;学业成功、表现良好的愿望与来自其他同样优秀的同学的挑战的矛盾;自我表现的需要与机遇不平等的矛盾;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与经济上依赖父母又有纪律约束的矛盾;社交的需要与自己受到来自家长与学校的限制之间的矛盾等. 2. 个性不完善也是导致中学生挫折心理的重要原因。中学生虽然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勇于探索,富于创造性,但从社会成熟性来看,个性还不够完善。如情绪不稳定,认识片面、自尊心与好胜心过强,理想浪漫,容易偏激,世界观不明晰,缺乏扎实的实践基础,耐力不强等.中学生这种不完善的个性成了挫折心理的温床。 既然生活中的挫折无处不在,逆境无时不有,那么对面对挫折时,进行心理调适就极为必要了。在挫折面前,我们需要的是进取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同时也更需要理智。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应善于化压力为动力。遭受挫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任何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并能从挫折中吸取教训,使自己聪明起来。其实,适当的刺激和压力能够有效地调动机体的积极因素。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挫折与逆境中做出的。 2、调控自己的情绪。挫折产生后,谁都会感到紧张、烦闷以及其他不良情绪,行为也不免有些失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宣泄、转移以及升华等办法,让自己尽快从受挫后的消极情绪中走出来;或者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心理防御机制,采取一些比较积极的间接反应方式,就可以避免加重挫折或由挫折带来新的挫折,防止引发更恶劣的后果。 3、重组知觉判断。挫折感的强弱,往往决定于挫折对象的知觉判断。其实,知觉判断仅仅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特点的感性认识,所以,当挫折产生后,要认真分析引起挫折的对象的实际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估计,然后再检查自己的判断是否符合实际。如果发现自己的知觉判断夸大了事实,就要改变对引起挫折对象的认识,从而减轻挫折感。如果发现挫折是因自己的错觉造成的,便可以很快消除挫折感。 4、分散挫折的压力,转移自己的视线。遭受挫折后,一般人都会感觉度日如年,心情郁闷。这时,要适当安排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走出户外去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丰富多彩的闲暇活动可以使挫折感转移方向,扩大思路,使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从而增强自信心。不要把痛苦闷在心里,应当主动向老师、同学或亲友倾诉,争取别人的谅解、同情与帮助。这样可以减轻挫折感,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 5、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有时候,中学生的挫折与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值有关。适当的期望可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推动学习和工作。但是,超高的期望反而会使自己失去真实可行的前进目标,影响学生对自己的水平和能力的自信,从而起到消极的作用。一旦发现挫折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关,就要及时调整和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寻找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再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实现,从而可以从中体会成功的愉悦感,逐步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从挫折中走出来。著名剧作家曹禺年轻时一心想当医生,三次投考北京医学院都名落孙山,随后他转向研究戏剧,终于取得了巨大成功。 6、永远都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挫折往往会打击一个人的自信心,使人萎靡不振。但是如果你能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你总能找到自信的支撑点,那么挫折对于你的打击就要小的多。因此,保持自信是提高受挫能力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总之,面对挫折,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要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善于悦纳自己和他人.要能容忍挫折,学会自我宽慰,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满怀信心去争取成功。
作者:黄志敏 通讯地址:安徽大学附属中学 邮编:230039 电话:0551—5107840 321844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