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什么是"精神卫生"? |
有同学问:近一时期,在报刊、杂志和电台广播中经常可以看(听)到"精神卫生"这四个字。说句实话,对于"卫生"这个词,我们较熟悉。什么食品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我们看得多了,听得也不少。但对"精神卫生"这个词,我们好象似懂非懂,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呢? 答:确实,"精神卫生"并非尽人皆知,这是由于以往宣传得不够的缘故。实际上,精神卫生并非深奥莫测。一个人的精神活动,就是心理活动,因此,精神卫生也就是心理卫生。精神卫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两者既有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狭义的精神卫生,是对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进行广泛的防治,积极采取对策,使其早日康复,减低患病率。广义的精神卫生,是促进人们的精神健康,使之能更好地学习、生活和适应社会,从而使人们能发挥出更大的精神效能。广义的精神卫生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防止和减少精神疾病;第二、提高精神健康水平,使人们感到精神愉快,能有效地对付各种心理压力;第三、提高精神效能,使人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心理的潜在力量。广义的精神卫生,其内容是很广泛的,它基本上属于精神医学的范畴,但又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等许多学科。 每个人都有精神活动,所以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着精神卫生问题。 (一)儿童期的精神卫生:在道德品质教育、课堂教育、与学校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人与人关系等方面,有着大量的精神卫生问题需要解决,如因材施教、学习负担过重,双职工到"挂钥匙孩子"的了解不够和缺乏家庭正确教育,托人照料的寄养儿童缺乏家庭和父母的温暖等问题;儿童的孤僻、胆怯、固执、说谎、顽固习惯等行为问题;睡眠障碍、饮食异常、口吃、遗尿、习惯性抽搐等神经功能失调;少数儿童受到社会不良影响而出现好斗、吸烟、盗窃、放荡和危害社会秩序;轻微脑功能障碍和低能儿童的特殊教育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残废、缺陷儿童的身心障碍;癫痫儿童的性格变态对心理正常发展的障碍等。社会、父母和教师要正确对待和保护超常儿童(即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具有特殊优点的儿童,如智力特高等),但不违反儿童身心发育的客观规律,要减轻他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合理负担。不少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幼儿初涉人世,便教他们背唐诗,记宋词,学外语,弹钢琴等,这些操之过急的做法,都是家长不懂得儿童精神卫生的缘故。 (二)青年期的精神卫生:从求学、文化娱乐、劳动就业、恋爱等方面,都反映出精神卫生需要协助解决的问题。例如,求知欲望得不到满足和文化娱乐生活单调、枯燥引起的苦恼;对个人前途的焦虑担忧;待业青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滋生焦虑、自卑、丧失信心甚至自暴自弃、颓废堕落;恋爱的波折,易造成抑郁和情绪激动;青年又值性成熟时期,对性的好奇、担心、恐惧;手淫后的追悔、羞愧和疑病观念等对青年人的心理有着很大影响。青年时期又是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的发病高峰时期。因此,对青年的精神卫生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中年期的精神卫生:中年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都相对比较稳定,但是,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经济负担重,家务胆子沉,在单位又是"骨干","挑大梁"。所以,这个时期的精神卫生问题也十分重要。中年人对子女升学、就业和子女离去容易引起忧虑、抑郁,对子女在政治、道德品质和社会生活能力上存在的问题容易操心和担惊受怕。在社会和生活的变革过程中,容易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发生冲突。中年时期身心疾病的发病率增高,也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 (四)老年期的精神卫生:随着身体的衰老,体弱多病,心理功能也在逐渐衰退。如果退休后再赋闲养老,那就很容易滋生一个人的老朽感和末日感。当一个人还在孩子时期时,家长总希望他们能快快长大,常常具有希望他们"一口气吃成胖子"的急迫心理。到了孩子长大成立家庭以后,一方面感到自己的养育任务已经完成,感到肩上的担子轻了,可以松口气了,而另一方面又因子女成家后离居他处使老人感到寂寞和孤独。这种心理,在丧偶老人中更明显,还会发生心理障碍或身心疾病,被称为"空巢综合征"。老年人年老体弱,多病多灾,又无能力参加社会工作,还会产生与社会隔离开来的感觉和抑郁症。所以,社会和子女应该经常关心老人,不仅从生活上关心他们的冷暖,更重要的是从精神上给予关心,使他们感到自己在社会和子女中还占有一定地位,人们并没有遗忘他们,使他们能渡过愉快的晚年。 |
|
|